萧友梅先生生平介绍

戴鹏海

  萧友梅,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理论家,作曲家。字思鹤,一字雪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1884 年 1 月 7 日生。 1899 年入广州时敏学堂,两年后由学堂堂长率领自费留日。先入东京高师附中,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声乐、钢琴。 1906 年获广东省官费留学名额后,入东京帝国文科大学哲学系攻读教育学,并继续东京音乐学校的学业。同年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入同盟会。 1909 年在帝国文科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清政府为留日学生举行的毕业“殿试”,中“文科”举人,翌年被清政府委派为学部视事。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民国首届临时政府大总统时,被委任为总统府秘书员。同年秋再次获官费赴德留学,同时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和莱比锡音乐院,并于 1916 年秋以第一篇系统研究我国民族乐队历史的专论——《 17 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0 年初回国后,先任教育部编审员兼北京高师附属实验小学主任。次年受北大聘,任该校讲师及所属音乐研究会导师,并与赵元任等发起成立乐友社。同年复奉教育部长蔡元培命创建北京女子高师音乐体育科;分科后任音乐科主任,为我国大专院校第一个音乐系科的设置立下了头功。 1922 年北大将所属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附设音乐传习所后,又同时应聘为这所我国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务主任,并在该所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基本由国人组成的附设小型管弦乐队,亲任指挥。

    1927 年秋,经向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建议并被采纳后,赴上海筹建我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成立后任教务主任兼理论作曲组主任,同年冬任代理院长。 1929 年学院改制为音乐专科学校后留任校长,直至辞世。
  作为爱国者,他始终关注民族命运的安危。 1928 年“五·三惨境案”发生后,创作了《国难歌》和《国耻》。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期间,又谱写了传唱一时的救唱歌曲《从军歌》。抗战爆发后虽身陷孤岛,处境险恶,且贫病交困,却拒不附逆,且蓄胡明志,更显高风亮节。

  萧友梅先生在留德期间所作《 D 大调弦乐四重奏》是我国第一部弦乐四重奏所 作以中小学校学生为对象的《今乐初集》( 1922 )和《新歌初集》( 1923 ),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两本教材歌曲和个人作品专集;收入前者的《问》,为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曾在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为传唱, 1924 年为纪念“五四运动” 5 周年而作的《五四纪念爱国歌》,则是我国最早讴歌这场伟大运动的曲作。作于 1930 年的《秋思》则是我国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作为一校之长,主持校政也颇多具有远见卓识且为后人仿效的创举。学校成立之初即根据国情,于传授西方作曲理论及表演艺术的各学科组之外,增设传授我国民族乐器演奏技术的国乐组,并亲自主讲有关我国古代音乐史的“旧乐沿革”。从 1930 年起,又与黄自等先后发起成立乐艺社和音乐艺文社,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校刊《音》和《乐艺》《音乐杂志》《音乐月刊》《林钟》等定期或不定期刊物。学校工作之余,还从事著述和创作,编撰小提琴、和声学、普通乐学等教科书。

  萧友梅先生对中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的卓绝贡献将永远为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