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写作问题有关讨论  

为庆贺钱仁康 先生95华诞()

研究生  

        1、预备性层面:(1)概括,  

        2、布局性层面:(2)提问,(3)布局,  

        3、结构性层面:(4)辨析,(5)诠释,  

        4、扩充性层面:(6)引申,(7)扩充,  

        5、结论性层面:(8)结论,(9)检讨,  

        6、附录性层面:(10)索引。  

        韩教授针对目前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相对比较缺乏的几个方面进行逐一指出,主要有对文字材料的概括能力、对论文布局重心的把握等。他还特别强调对材料要带有分歧感地进行辨析,之后进行诠释。若将未经辨析和诠释的材料放入文中,那只是一种堆积,有量而无质。只有通过辨析和诠释的材料,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作用。除此之外,在研究生论文中还需要有扩充型结构,就是引申与扩充。将问题做进一步引申,以及当与相关其他学科结合时,又会产生如何的问题与效应。关于结论,不仅要有旗帜鲜明的观点概括,还要对自己有所检讨。所谓的检讨,就是当做完论文后再进行反思,会发现在推进论文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做,或者如果换一种方式会否有更大的可能。这样就使得学科有所衔接,为后人研究提供材料。最后,附录索引是必要的工作,望养成习惯。  

        关于问题讨论,韩教授由对音乐美学学科的进行思考的三个问题引入。  

        1、如何切中音乐感性直觉经验——通过作品修辞并及整体结构描写与纯粹感性表述,  

        2、为什么要折返学科原位——总有一种纯粹对象是存在的,  

        3、之所以始终存在的形而上学写作——作者惟他不可以及独一无二的写作。  

      教授认为,音乐感性直觉经验是音乐美学研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需要通过作品修辞和整体结构描写与感性表述来达到。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需要折返原位进行追问,如此做是否可行?看似一种方法论反思,实际上对每个学科都有重要意义。因为总有一种纯粹对象存在,需要解决。解决扩张出的其他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始终存在的形而上学写作,这是在我们原来的概念中较为疏忽的。有没有一种惟他不可、独一无二的写作?只有不断地有这样的追求,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解决问题,而且还是一种写作的积累。  

        结合上述问题,韩教授再来谈音乐学写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一)经常性设问  

    在始端:  

    什么是音乐?  

    通过形而下的描写。  

    在终端:  

    音乐是什么?   

    通过形而上的表述。  

    在其间:  

    以音乐应该有的方式去面对音乐,  

    进而,切中人的感性直觉经验。  

(二)写作策略问题  

        在通过作品修辞对整体结构描写与纯粹感性表述的时,究竟是用浓墨重彩,铺垫叠加?还是轻描淡写,单刀直入?针对通常所见的四种不同写法进行概括性介绍:  

        1、取域扩充:通过尽可能详实的材料去进行描写与表述。如其博研期间的导师于润洋的新书《悲情肖邦》为例,用尽可能详实的材料,将肖邦作品中的悲情因素凸现出来。  

        2、定位直接:通过针对声音本身的描写与表述。如前院长杨立青的论文,谈及其本人所创作的一部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号子与山歌》,兼谈20世纪钢琴音乐的几个特点中,采用直接对声音本身进行描写与表述。  

        3、转换流畅:从声音描写连贯地进入到事象表述。如霍洛波娃在写古拜杜林娜的中提琴协奏曲中,所采用的特殊写法。先写声音之间的关系,造成一种印象,然后印象变为人的某种情感或人文性的内容。这种写作很流畅,具有连贯性。  

        4、依型命名:通过一种音响结构关系进行类分。如赵晓生教授在《BACH解密》中,对很多音响结构进行命名。  

    (三)学科语言  

        在音乐学写作中最为难的就是,如何通过语言去描写与表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所谓语言终止的地方就是艺术起源的地方。这就形成悖论。尽管是悖论,但恰恰又需要我们去探寻的。这里所讲的语言,不是普通的文字语言。什么叫懂音乐?韩教授认为,真正具职业性的懂,不是说能看谱,能分析就叫懂,而必须是通过特定专业、特定学科、特定研究方向的独特语言来加以描写与表述。不然,除了借用别种学科成果进行转述,进行重复作业,只能进行低水平的取代,甚至不及学科本质的替换。因此,我们必须掌握音乐学自身的学科语言。就以谱例来说,音乐学的论文并非都一定要有谱例,而是看是否解决了所要解决的问题来定。  

     to be  

        所谓音乐学写作,最后需要进入到to be问题,就是作者的“是”和写作的“是”。  

    一般性的提问,是3W。第一个是Who,文章必须明确显示出作者是谁,是做什么的;第二个就是what,你写什么;第三个就是Whom,为谁而写,给谁阅读。  

进一步的提问,需要明确表示,就是另外3WHow,如何写作?Why?为什么写作? 之所以这样写作,in this Way。  

    这就是 韩 教授所思考的音乐学写作应该进入到本体中去的设问。  

    最后,音乐学写作就是:  

        1、不是用别的方式写音乐,  

        2、不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别的,  

        3、而是用音乐学的方式写音乐。  

    一句话,就是运用文字语言通过音乐学的方式书写音乐。

伍维曦 老师:历史学的写作重视叙事,美学的写作重视思辨,人类学的写作有它构成的特点。您主要是通过音乐美学的架构来谈音乐学写作,那么音乐学写作中既然包括了有史学、人类学等其他方法论的写作,究竟它们与音乐学写作的关系何在?

韩锺恩 教授:这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我讲的音乐学写作,应该是包括史学、美学、人类学等在内的。我的目的是用音乐学的方式来书写音乐,从大的方面来讲都是音乐学写作,但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和音乐人类学的写作各有不同,这就是我特地强调的要寻求各自特定的语言。

刘红 教授:我想到学位论文与学术论文的关系。学位论文一定有学术性,但跟学术论文不一样。学位论文是要接受评委审判的,你是被告。然后要答辩,要跟判官答辩,你就是律师。这样你既是律师又是被告。学术论文发表了以后,你就作为一个律师,和其他反方律师的辩论。想请教 韩 老师,对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关系,您如何来看待?  

   

 韩锺恩 教授:学位论文具有学术性是毫无疑问的。从教学角度来说,学位论文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学术论文不一定要解决问题。

杨燕迪 教授:我不太同意。我个人感觉,学位论文有更严格的学术性,有相当的规模,有较多的规范。学术论文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凡发表在期刊上的都叫学术论文,而且相对比较自由。

   

 韩锺恩 教授:或者还有一种理解。学术论文是一个宽泛的范围,学位论文是学术论文中的一个种类。

   

刘红 教授:讲到学位论文自我保护,总是强调一定要做保护。要引出一个问题的话就要穷尽一切相关论文,不然就不能继续往下。讲到112,不仅是思维问题,事实上也是一个区别关系。学术论文可以是112,可能会>2,但学位论文最低限度是112,但要去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