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帮华 

摘要:

   目前,我们普遍认为“把喉头放到相对稳定、比较低的位置上”是比较科学的。

科学    声乐艺术教育应该是理性基础上的灵活性教育。

关键  关键词:

歌唱;    喉头位置;稳定;盲从;多元化;

 

声乐(vocal music),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它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另外,中国当前还流行一种原生态唱法。纵观人类声乐艺术发展历史,美声唱法(Bel Canto)具有最重要的发展主线,“它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 见《辞海》)。其余几种唱法的发展和系统化形成相对较晚。无论哪种形式的唱法,都应该是在合理的发声状态下,才会有美妙动人的声音。而这种合理的发声状态,及其相应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必须经过科学严密的训练才能达到。

事实上,由于声乐教育常常是通过口传身授、一对一的教学,所以会产生个别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给声乐学习者带来一些不良习惯和毛病,因此阻碍了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声乐教学中的喉头位置问题,它的摆放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演唱者声音的质量,严重的还会直接损伤喉头器官,引发喉器的生理病变,破坏嗓音的先天因素,致使演唱者过早地丧失其艺术青春。

 
    以下,由喉头摆放问题引发的对声乐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在此提出,以期和广大声乐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从喉头位置的摆放看声乐沿革的多元化

在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相关论述中,鲜有“喉头位置”的提法。它是西洋传统唱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无数意大利歌剧艺术大师以及专家学者们,经过对喉位的大量科学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出大量关于喉头位置的相关结论。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类:

    这一类主张的人认为:在歌唱的时候,喉头是自然地随着声音的升降而上下移动。意大利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马开西沙瓦多瑞认为:“喉头在小范围内上下移动”。阿伦在《现代歌唱技巧》中指出:“喉头是随着音在音阶上的升高而升高”。

2、反向类:

反向移动论认为:喉头应随着音的升降作反向移动,即声音升高喉头降低,声音降低喉头升高。他们指出“如果唱低音时,喉头是从一边向另一边摆动”。 意大利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说:音的动作与音高正好是相反的。就是说,越往高音唱,歌唱发声器官某些部位的动作与感觉越要往下。贝基先生把这种反向动作概括为三个方面,他还说:唱高音时别用外在的力量往上冲……喉结两侧的肌肉将喉结往下拉……”。

3、稳定类:

持稳定论的人认为:在歌唱中不论声音属于那种类型和怎样变化,喉头都是保持稳定。布罗恩认为“唱一首歌时,喉头应保持稳定,这是正确的标志”。富哈亭格在《歌唱中音的深度和喉咙的打开》一文中指出:“不论你唱的音是多么高或多么低,喉头一定不要上下移动”。

可见,西洋传统唱法中对喉头位置的看法和意见是不一致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关于声乐方面的种种分歧也在逐步消失逐步统一化。薛良在《歌唱的方法》中所说:“无论是歌唱者和学唱者,已经有条件进行思考、比较、鉴别,没有必要各执一偏,而以择善而从较为明智”。

目前,我们普遍认为“把喉头放到相对稳定、比较低的
 
位置上”是比较科学的。所谓喉头的相对稳定,是指为
 
了达到歌唱的自然、自如,而保持喉头(包括声带)相
 
对稳定的状态。“相对稳定”与“绝对稳定”是两个截
 
然不同的概念。大家知道,歌唱本身就是一种运动,要
 
做到喉头丝毫不动是不可能的。很多教学实践已经证
 
明:美好声音的前提,一定是在“颈部肌肉自然放松,
 
喉头处于最宜于发声的位置上”。这一点已经不容否
 
认!

二、从喉头位置的摆放看声乐教育的盲从性

中华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自从上世纪西方声乐艺术传入中国以来,许多声乐艺术家和教育家们就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学习和探究,他们(从早期的应尚能、黄自,到现代的沈湘、周小燕金铁霖等)把西方声乐的演唱技法与中国原有的语言文化习惯、民族审美特征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之路。他们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当前的声乐教学中,要特别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的真理,绝不能形而上学,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而忽略了中国的民族特征。不可否认,在中国声乐教学中恰恰经常出现一些由于盲从产生的问题。比如,在喉头位置问题上的盲从而导致的“压喉、吊喉、捏喉、撑喉”等不良状态的产生。

中国声乐界的盲从现象大概有以下三种:

1、盲从国外

走中西结合之路,不是盲目崇洋。比如有的老师在授课当中为了“保持喉头稳定”,让所有学生拿着镜子,死盯着喉头,稍有微动,还要用手指将喉结压住。甚至还有的老师授意“绝招”——每天用筷子练习下压舌根,以求喉位下降!这种局部的、单一化的训练大大忽略了声乐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与科学训练背道而驰,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2、盲从理论

如今,关于声乐艺术方面的优秀论著有很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讲述了声乐训练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能够系统地掌握声乐训练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把握声乐教学的方向,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另外,也对培养学生的声乐理论研究能力,提高演唱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比如有关歌唱中的喉结位置问题中外声乐理论都有大量篇幅的论述。这就要求大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鉴别的来阅读和学习,不能照本宣科盲从书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唱法、不同年龄和不同条件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法,所谓“千人千面”“因人施教”就是这个道理。

3、盲从老师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声乐界人才辈出尤其是在国际声乐舞台上所展现的实力和水平不仅使国人感到自豪而且也令西方人刮目相看,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对我国声乐教育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繁荣。但是,回首国内基层声乐教育,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歧和争议比如在谈到关于歌唱时喉结所处位置的问题时,不同的老师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当然,喉头位置的高低无法用尺码统一丈量,也不宜作硬性的规定。在声乐教学实践中 ,声乐教师可以凭借耳朵听声音来辨别 ,也可以观察演唱者喉结的位置进行判断。只要歌唱声音发出来自然 ,听起来舒展、圆润、流畅 ,就可以确定他的喉头位置是正常的。所以,刚刚从事音乐教育的青年教师,尤其不能单凭老师对自己喉头位置曾有的判断来施加给自己的学生。声乐界就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位声乐老师发声示范的时候,他的嘴是噘起的,你会发现他的徒子徒孙都成了“鸭子嘴”。

三、从喉头位置的摆放看声乐教育的灵活性

实践已经证明,歌唱中正确的喉咙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打开喉咙;二是稳定喉头。喉咙的打开与喉头的稳定其目的就是使声带发出的“基音”在喉咙打开与喉头稳定的基础上,充分打开口咽腔、鼻腔和头腔,形成一股气柱,从而获得良好的气息支持与声音共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以要“把喉头放到相对稳定、比较低的位置上”。所谓喉头的“最低位置”,就是要把喉结稳定在打哈欠时所处的位置上,这个位置的高低程度,是因每个人喉结的先天位置高低不同而有差异的。虽然早在1855年加齐亚就发明了喉镜,但是到目前为止,喉位的高低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尺寸。实际上,喉位的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错误,过高者会导致共鸣管道缩短、变窄,造成挤卡、声音变细;过低者会导致颈部用力、撑大,造成空洞的喉音。所以早期的兰培尔提就提出了:“当你体会到喉咙没有一点负担时,你就能使你的发音不出现推挤与压迫”。 我认为,当前有人提出声乐教学中的“望、闻、问、切”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声乐根植于中国淳朴而
 
厚重的土壤中,能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和
 
民族审美习惯。如今,原生态民歌进一步崛起,促进了
 
民族音乐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更新和丰富了我国传
 
统民族声乐审美内容,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所以,声乐艺术教育更应该是
 
理性基础上的灵活性教育。但愿当代的声乐艺术教育工
 
作者能够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理论,不断“充电”,时
 
刻走在声乐教育的前沿,以借鉴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声
 
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憧憬声乐艺术教育美
 
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