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文献《西南彝志·论歌舞的起源》载,每逢彝家重大祭祀活动,三亲六戚均要“口吹莫轰,手弹月琴” 前来参与;《西南彝志·论窍舍的歌场》又载:“斋场的四周,来的有歌舞的男女,还有伴奏的乐师……。莫轰的声音,清脆如松果爆炸……”。[6]从古至今,彝族在重大活动特别是丧葬活动中,其致亲如舅爷家、姑妈家、姐哥妹弟家、表弟表兄家、女婿侄女婿家都要带领一班人马吹着莫轰,赶着猪、牛、养等牲蓄,放着礼炮前来祭奠、送葬。这一习俗至今仍然完好保存着。
彝族演奏莫轰的乐手非常广泛,仅毕节三官寨一个村,便有莫轰(当地称姆亨)演奏者近百名。而莫轰曲更是丰富,有的乐手可连吹数日不重复,竞技时,其习俗是每吹一只曲子便在米筛的一个孔里插一根竹签记数,据说有的乐手可吹三天三夜不重复,曲数可达三筛子之多。
莫轰曲分哀调和喜调两大类,在彝族丧葬活动中,只能吹奏哀调莫轰曲。哀调唢呐曲分为新谱、草谱和老谱三大类,其中新谱又分新谱、营上谱、新谱夹草谱、新谱三合、新谱四路、新谱到点、新谱倒四路、新谱八扣等;草谱分为新草谱、老草谱、纯草谱、草谱夹新谱四类;老谱又名献酒曲,分老谱、老谱三合、老谱四路、老谱倒四路、老谱八扣、
莫轰曲的演奏程序也十分讲究,主要受祭祀活动程序的制约。一般说来,布摩在亡灵周围掌管室内的祭祀仪式,众多莫轰吹奏者则在室外围着一个个火堂吹奏,什么时候吹什么曲调受布摩主持的祭祀程序约束。如丧葬程序中有铺胜(落笔)、蔺海(接灵)、尺主(献晚宴)、肯也弄(圈丧)、以陡打(上云梯)、启启以哼(献洗脚水)、通启以哼(献洗脸水)、罗胜(牺牲)、纸抹灭(献牲)、宜车(献酒)、觉摩(指路)、以陡杂(下云梯)、楚陡恨(祭牲)、启夺(献药)、蔺车(送灵入祠)等仪式环节,均有一定的莫轰曲与之相对应,很是严谨。
莫轰的曲调也颇具特色,虽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却具有结构规律、曲式独特、转调频繁、旋律高亢流畅的特点。在今毕节、大方、金沙一带,莫轰曲有一种独特的乐曲结构及发展方法,称为“四路八扣”。其具体作法是:第一步,以一个完整的乐曲为主曲,用筒音作5演奏一遍,如:“3 3 2 1|6 56 1|3 3 2 1|6 56 1 61|5 1 5 1|2 5 3512|3 —|……”。 第二步,用筒音作1演奏,将主曲变化发展为:“1 1 615|323 5|11 615| 3 23 5 5 | 2 5 2 5 |1 2 6 56| 1— |……”,称为“二黄”。 第三步,筒音仍作1,但旋律回到主曲,上下相距八度演奏,称为“三合”。第四步,用筒音作2演奏,旋律为“二黄”并有较大发展,称为“到点”。乐曲按此顺序吹奏完毕后,还可按四、三、二、一的顺序倒着吹奏回到主曲,或省略“到点”按三、二、一的顺序回到主曲。这一作法,使本就多姿多彩的莫轰曲更加琳琅满目,更具艺术品味。另外,莫轰曲多用明显的主导音形或主导乐段反复、贯穿,运用重复、变化重复、移位、转调等方法加以发展,颇具西方主题发展的手法。其乐曲中的频繁转调,是莫轰曲的一大特征,有时一首曲子连转数调,很多曲子结束句均不在主调上,给人以新奇之感。且不管关系远近,均能运用自如,而旋律仍然流畅而不显生硬。此乃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奇葩,具有强烈的彝文化特征,任何一种唢呐类乐曲均不可替代。
四、莫轰≠唢呐!(代结语)
彝族莫轰,历史悠久,曲目丰富,是随着彝族祭祀活动而产生的古老吹管乐器。从对彝族祭祀活动的考察和根据古彝文献中有关莫轰的记载,以及对莫轰音乐鲜明的彝文化特征的窥探,莫轰是彝族先民的本来创造应不容质疑。而众多学者对唢呐的考查和研究得出的关于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等结论,只能更好地证明莫轰是彝族人民的本源产物,莫轰,不等于唢呐。
参考文献
1、《西南彝志·论歌舞的起源》.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整编《民间文学资料》(四十集).1960年内部版。
2、《西南彝志·论巧舍的歌场》. 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整编《民间文学资料》(四十集).1960年内部版。
3、《黔西北彝族美术》(那史彝文古籍插图).陈长友、王继超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
4、《物始纪略》三、四集.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会编,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0月1版。
注释
[1]李德真、乐 悦、王 逊.《中国民族民间乐器小百科》[M].知识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199-200页.
[2]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第68-69页.
[3]林谦三.《东亚乐器考》(钱稻孙译)[M].音乐出版社1962年第1版.第407-408页.
[4]许春雷.“唢呐的起源与人类情感”[N].《中国艺术报》2007年9月14日第003版.
[5] 陈英、王桂馥.“彝族六祖源流及其年代问题”.《四川、贵州彝族社会历史调查》[C].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1版.第16页.
[6]“西南彝志·论巧舍的歌场”. 《民间文学资料》[N]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整编(四十集).1960年内部版.第86页.
作者信息
姓名:周正军
邮编:551700
电话:0857-8331304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学院路 毕节学院艺术系
周正军(1964— ),男,毕节学院艺术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电脑音乐技术理论。
胡家勋(1939— ),男,毕节地区文化局研究员,“黔西北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1][①] 布摩:彝族传统丧葬仪式中的主持。
[2][②] 裉洪呗: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因舞者须手持铃铛而跳,又名“铃铛舞”,多为群舞,动作粗犷有力,表现彝族先民不畏艰险,英勇善战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