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轰≠唢呐
(黔西北民族艺术研究所 贵州 毕节 551700)
摘要:莫轰——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古老双簧吹管乐器,因其形制近似于唢呐,被大部分研究者将其与来源于近东(主要指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唢呐等同。根据古彝文文献中有关莫轰的记载、大量彝文典籍留下的图片资料及对彝族人民传统祭祀活动的考察得以证明,莫轰是伴随着彝族先民祭祀活动而产生的古老吹管乐器,乃彝族的本源产物。
关键词:莫轰;唢呐;彝族
一、莫轰=唢呐?
流行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唢呐,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吹管乐器,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古代多用于丧葬祭祀、鼓吹军乐,而今日在民间的各种节日活动中更是运用普遍,在地方戏曲中唢呐也有一定的地位,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据《中国乐器》及《中国少数民族乐器》等资料统计,我国有20个民族流行唢呐及唢呐类乐器演奏,但流行地区不同,其称谓各不一样。汉族现有唢呐、大笛、喇叭、海笛、大杆、二杆、梨花等多种名称。维吾尔族则称苏尔奈。
生活在大西南群山中的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彝族人民也世代流传着一种近似于唢呐的古老双簧吹管乐器——莫轰,因地域、方言不同又有马哈、姆齁(读hou)等多种名称,其形制与全国各地流行的唢呐近似,因此,汉译为唢呐。
关于唢呐的源流,李德真等专家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乐器小百科》一书中这样写到:“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明代时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1]
当代我国部分著述对唢呐的源流均有论述。胡登跳在《民族管弦乐法》一书中这样写到:“唢呐原是波斯(现伊朗)、阿拉伯的乐器,唢呐两个字就是波斯名Surnā的音译。我国明代开始有了关于唢呐的记载,如王西楼所作的词中即有‘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的描述。很可能,唢呐在我国明代之前已经有了,到清代(1759年)唢呐被编进《回部乐》中,叫‘苏尔奈’。”[2]
日本学者林谦三在其著作《东亚乐器考》中论述道:“中国的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乐器苏尔奈”。“唢呐这个名字的音韵,就表示着是个外来乐器”。“其原语出自波斯语zourna(zurna)”。[3]
许春雷发表于中国艺术报上的文章《唢呐的起源与人类的情感》中这样写到“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家胡振华肯定地说,唢呐这个词是来自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这种产生于实际调查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而且中国唢呐的几种名称唢呐、素纳、苏尔奈依等都与波斯语的语音相同。语音上的密切联系正可作为二者之间传播关系的明证。因此,中国唢呐源于中亚的
论点,在未发现新的证据之前,应当是符合实际的。”[4]
由此看来,唢呐属于外来品已成定论。而彝族传统吹管乐器莫轰,因其形制近似于唢呐,当今人们便将莫轰也称为唢呐,就因这一译名,加之研究者对彝族历史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人们研究彝族民间乐器时,往往把它的来历与普通唢呐的渊源混为一谈。一概说成是源于中近东的波斯、阿拉伯等国,两晋时传入新疆,明代在全国广泛流传。那么,彝族传统吹管乐器莫轰确实等同于唢呐吗?这要从彝族莫轰的历史渊源考查中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