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洛伊特瓦格纳节日剧院(Wagner  Festival  Theatre
        
对于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瓦格纳音乐迷来说,拜洛伊特,这座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小城,无疑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麦加圣地。这不仅仅因为这里是理查德·瓦格纳的永久安眠之地,更重要的是,举世瞩目的瓦格纳歌剧节就在这里的节日剧院中举行。
        
每年一度,历时5个星期的拜洛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不仅给拜洛伊特市政当局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
而且使这座城市成为全世界音乐生活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到七八月间,仅有
7万人口的拜洛伊特就沉浸在节日盛典般的气氛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名宾客汇聚在这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期待着每场演出的开始,无数人等候退票的场面更是屡见不鲜。
        
由理查德·瓦格纳所亲手创立的拜洛伊特歌剧节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他本人有着一整套关于歌剧的创作和演出的理论,他的歌剧大都取材于传说和神话故事,往往需要宏大的舞台场面和宠大的演员阵容及乐队编制,这就对于演出场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而传统的歌剧院显然难以提供这样广阔的空间。另外,过去的歌剧院中,观众席与舞台距离很近,很难造成瓦格纳歌剧所要求的那种虚幻、缥缈的神仙世界。因此,瓦格纳一直都在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建立一个专门上演他的歌剧的永久性剧院。
        
瓦格纳的梦想在他58岁的时候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1871年,他来到了拜洛伊特,这里原有的一座歌剧院中,拥有当时德国最大的一个舞台,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尽管后来他发现这个歌剧院完全不适合于他的歌剧,但是拜洛伊特这座小城却是个十分难得的理想地点:它位于德国的中央,交通便利;而四周环绕的森林和丘陵很适于营造一种欣赏瓦格纳歌剧所需要的氛围。
        
晚年的瓦格纳仰仗着巴伐利亚国正路德维希二世的浩荡皇恩,得到了拜洛伊特市政当局所提供的一块用于建立节日剧院和一块建立他自己住所的土地。1872522,瓦格纳亲自指挥一个由来自德国各地最优秀的音乐家组成的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激动人心的乐曲声中,依山而立的拜洛伊特节日剧院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虽然瓦格纳为了筹集建设剧院所需的资金而东奔西走,四处举行音乐会,发行奖券,然而得到的反响却令人大感失望。因此,他不得不在剧院的建设中采用最简单和最便宜的材料。当时,他甚至认为这座节日剧院只能是一座临时性的建筑,是理想的一个草图,他希望有朝一日人们能够把它改建成为一座永久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物。
        
拜洛伊特节日剧院的设计工作是由瓦格纳和建筑师奥托·布吕克瓦尔德共同完成的,它建立在古希腊圆型剧场的基础之上,综合了瓦格纳的全部戏剧理念。剧院的外貌并无惊人之处,但是它的内部却十分独特。剧院拥有1460个座位及包厢,舞台的宽度为33,乐地很深,使整个管弦乐队从观众的视线中消失了,瓦格纳称它为神秘的深谷,它成功地把现实与理想分割开了。观众从一个相对较远的距离以外观看着舞台上的一切活动。节日剧院结构上的这些特点使瓦格纳歌剧的演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在路德维希二世的经济援助下,瓦格纳终于能够筹划第一届拜洛伊特歌剧节了。1876813,《莱茵的黄金》的开场钟声在节日剧院敲响,这是瓦格纳呕心沥血28载完成的规模宏大的《尼伯龙的指环》的首次全部演出。为了挑选这场演出的歌唱家和乐队演奏家,瓦格纳和他的妻子柯西玛一道游历了整个德国。演出开始时,观众席上坐着来自各国的名流显贵,其中还包括李斯特、格里格、布鲁克纳、马勒、柴科夫斯基和圣-桑等作曲家。
        
大型的演出,豪华的排场,使瓦格纳达到了一生中事业和生活的巅峰。但是,歌剧节表面的繁荣无法掩盖它背后的巨额财政亏空,当第一届歌剧节曲终人散时,瓦格纳才痛心疾首地发现经济损失竟然高达1.2万英镑以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第二届歌剧节珊珊来迟,直到相隔6年之后的1882年才得以实现。在这次歌剧节上,瓦格纳推出了他的最后一部歌剧——专门为拜洛伊特的节日剧院而作的《帕西法尔》,他本人曾经坚持认为这部歌剧不得在节日剧院以外的任何一个场所上演。此时的瓦格纳已经不再是昔日的那个精力充沛、情感炽烈的强人,显露出老态龙钟的样子,但是他仍然在《帕西法尔》的最后一个场景时悄悄地登上了指挥台,进行了他在节日剧院堆一的也是极其短暂的一次指挥。
        
随后一年,1883213,瓦格纳因心脏病突发而在水城威尼斯逝世,享年70岁。他的遗体被隆重而庄严地护送回拜洛伊特,安葬在他寓所的花园里。
        
瓦格纳去世后,经营和指导拜洛伊特歌剧节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的遗孀、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瓦格纳的肩上。柯西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瓦格纳所遗留下来的事业。她一贯忠实地演绎和诠释瓦格纳的艺术和哲学思想,同时不断地把瓦格纳的一部部作品在歌剧节搬上舞台。但是,柯西玛那种近乎修士般献身于瓦格纳意志的虔诚和拒绝一切新观念的独断专行,使歌剧节的演出几乎成为博物馆。1906年以后,身体欠佳的柯西玛被儿子齐格弗里德·瓦格纳所取代。
        1914
年以前,齐格弗里德·瓦格纳一直遵循着母亲所创立的规则:歌剧节每连续两年举行后停止一年;每次歌剧节都要上演《尼伯龙的指环》和《帕西法尔》以及另外的一部作品。在制作手法上,他也没有离开原有的传统。然而在1924年,歌剧节在经过10年的间隔后重新举行时,人们发觉齐格弗里德·瓦格纳已经在拜洛伊特的传统中注入了新的思想,使演出有了新的变化。他改革了布景与灯光系统,延深了舞台,并且允许歌唱家在舞台上有更多的动作的自由。
        
齐格弗里德·瓦格纳与柯西玛都在1930年去世。从1931年起,齐格弗里德的妻子温妮弗雷德成为拜洛伊特歌剧节的指导,她逐渐将这项音乐盛会改为每年一届,在7月到8月内进行。由于温妮弗雷德与纳粹集团以及希特勒本人的密切关系,歌剧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关闭。
        1951
年,拜洛伊特瓦格纳歌剧节在作曲家瓦格纳的孙子维兰德和沃尔夫冈兄弟二人的指导下重新开幕。在这之后,歌剧节的表演手法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服饰和布景都简单化了,作品中写实的部分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了象征意义和普遍性。演出甚至变得越来越富于实验性,比如1976年由法国人帕特里斯·舍里导演的《尼伯龙的指环》,由于其思想和手法的激进而震惊了观众,有人认为这是对于德国传统歌剧艺术的亵读,另外有人则认为这揭示了瓦格纳艺术思想的真谛。